首页 > 思想交流 > 正文

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作者:张永奇,李京婷   来源:西北大学报    编辑:李世宽   发布时间:23-04-27      点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新时代新征程上,要大力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协同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这一深厚文化底蕴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文化历来推崇“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坚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应始终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绝不可“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东施效颦,并且热衷于“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那一套。

大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必须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必须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必须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彰显地更充分、更生动。必须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时代价值,传承具有永恒魅力的文化基因,把艺术创造力同中华文化价值相融合,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相结合,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必须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前进,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时代化内涵和现代化表达方式,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多方联动立足中国大地讲好中华文明故事。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中华文明自古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始终秉持平等相待、互鉴互进的文明交流之道,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在文明互学互鉴、互通互融中以坚定的文化自信主动讲好中华文明故事,目的不仅是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彰显中华文明的文化特色和独特价值,展示中华文明中蕴含的人文精神、道德价值、历史智慧,增强坚定文化自信的底气。

主动讲好中华文明故事,一要立足中国大地。以中华文明五千年发展历程为依托,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为载体,向全世界展现真实的中国、全面的中国,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以促使世界更好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二要采用鲜活方式。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构建形式多样、特色鲜明、面向世界的中华文明传播体系、展示体系,展现中华文明五千年独特魅力。三要秉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理念。采用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表达,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自身发展道路的探索,践行文明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念,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联合攻关促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更多成果。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研究中华文明、中华文化的起源和特质,形成较为完整的中国文化基因的理念体系。对文明起源和形成的探究是一个复杂且漫长的系统工程,需要把考古探索和文献研究同自然科学技术手段有机结合,综合把握物质、精神和社会关系形态等因素,逐步还原文明从涓涓溪流到江河汇流的发展历程。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近年来国家实施的重大战略文化工程,在实践中坚持“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理念,以考古调查发掘为主要手段,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采取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式,已经取得一大批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对于深入了解各区域文明的发展历程,揭示了中华文明丰富内涵及形成过程,实证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对于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价值认同,增强中华文明认同,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意义重大。继续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必须继续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加强联合攻关,多方共同发力,持续深化研究,争取取得更多成果。一要坚持多学科交叉研究方式。将考古学和历史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实现有机结合,拓宽研究时空范围和覆盖领域,真正厘清中华文明发展脉络、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发展历程等问题。二要实现科技和历史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图片、影像、文字等现代技术,更完整准确地发掘好、保存好、传承好相关文物和文化遗产。从而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提升文化自豪感,增强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三要全方式展示中华文明内涵。通过系列纪录片、网络讲座、文物展览、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等各种方式下大气力宣传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推动进一步阐释好、宣传好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和辉煌成就以及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作出的卓越贡献,不断提升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总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们既要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打破文化交往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其他文明养分,摒弃意识形态争论,跨越文明冲突陷阱,相互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和模式,让文化多样性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人类文明多姿多彩的天然形态。同时,也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看待中华民族历史,坚持以“大历史观”视野审视中华文明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层逻辑,积极引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主动讲好中华文明故事,不断拓宽中华文明研究维度,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深厚精神动力。

< 上一篇原原本本学 认认真真悟 以学铸魂 以学增智 以学正风 以学促干下一篇>